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军休办实事”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目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军休干部“真心办实事、用心做好事、尽心解难事、关心国家事、热心公益事”的服务实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融合优质资源,为军休干部“真心办实事”。持续深化服务机制创新,坚持突出儒家文化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各类资源,满足军休干部多元化需求。对接优质资源,深化医养结合。先后与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院、市直机关医院等22家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开通急诊、住院、转诊等绿色通道;与市中医院共建“军休医养服务之家”养生康复基地,先后为61名军休干部开展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养生保健等服务230余次;与凤凰怡康护理院签订协议,为失能、半失能、鳏寡孤独的军休干部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长期护理等养老服务;结合军休干部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医养需求,积极对接中医养生、文化养生讲师团,相继开展了“中医养生大课堂”健康讲座和“生态康养基地”疗休养活动,惠及100多人。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15.9万元,签约医养结合协作单位16家,为军休干部提供各类医养服务1052人次,顾问团专家和签约医生入户为军休干部提供巡诊、诊疗和健康指导378人次,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心理健康疏导、健康养生课堂29次。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多元需求。借助红色文化教育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核心,先后组织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梁山战斗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教育纪念馆参观学习3次。与济宁市老年大学合作创办“军休大学”,精心设计了大学校徽,开设适合军休干部特点的书法、摄影、绘画、舞蹈、乒乓球、中医养生等13个专业课程,紧紧围绕“医养结合、养教融合”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爱心桥梁,助推亲情服务。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与古槐街道北门社区联络共建了“便民食堂”,将20余名军休干部纳入到“便民食堂”服务体系之中,解决了高龄、空巢军休干部“吃饭难”问题。为失能半失能军休干部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既满足了军休干部的正常生活所需,还可以增进老人之间的交流,也使子女们可以安心工作,赢得了军休干部的普遍赞誉。
强化责任担当,为军休干部“用心做好事”。坚定政治立场、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以军休干部为中心,不断提升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将每项工作做细、做深、做实。牵手军休干部,情暖老兵心田。常态化开展“牵手军休干部”结对服务活动,每季度组织20余名工作人员通过实地登门拜访、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对193名军休干部及遗属进行走访慰问,建立走访慰问台账,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生活情况,宣传军休工作的有关政策,解答有关问题,征求对中心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20余条,全面了解掌握军休干部的思想、生活状况,引导他们继续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常态化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开展真情服务,打造温馨军休。联合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军休服务中心慰问演出3次;邀请雷锋服务团的志愿者为20余名军休干部提供理发、修脚、按摩等服务150余次;邀请80余名军休干部参加棋牌赛,丰富娱乐生活。在5月20日“网络情人节”当天,为3对军休干部夫妇盛装打扮,录制最真诚、最暖心的爱的告白,在特殊的日子里记录最真挚的感情。邀请专业人员,精心设计创作《军休之歌》《军休标识》,不断提升全体军休干部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把脉身体状况,保障身心健康。每年组织军休干部健康体检,针对军休老干部的年龄、身体素质等情况,设置心脑血管、心脏检查等12项重点检查项目,增强体检效果。为390余位军休干部佩戴了健康手表,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血压、血糖等生理数据,准确反馈健康变化趋势,提供针对性健康报告和诊疗建议,引导军休干部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切实保障军休干部健康安全。
增强服务意识,帮军休干部“尽心解难事”。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帮助军休干部尽心尽力解难事的实际举措,想军休干部之所想,帮军休干部之所需,积极解决困扰军休干部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沟通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与市住建部门积极协调,投资35万元在办公大楼外侧加装了电梯;投资30万元将军休干部原有的储藏室内墙全部改换为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耐高温材料,进一步提升军休干部居住环境,让他们住的安心、顺心、放心。维护个人权益,增强法律意识。积极与市司法局沟通,在军休中心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针对军休干部提出的有关赡养费、财产继承、老年婚姻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代理,守住法律援助的“生命线”,先后帮助解决法律问题3起。定期组织军休干部学习《民法典》《退役军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邀请专家学者、律师讲解法律常识,引导军休干部自觉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丰富政治生活,让军休干部时刻“关心国家事”。认真落实军休干部各项政策待遇,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让军休干部政治生活更充实,理想信念更坚定。过好组织生活,铭记党员身份。加强军休党建工作,组建了6个军休干部党支部,为各支部订阅了《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半月谈》等杂志、党刊、报刊30余份,按时过好组织生活,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组织集中学习、随时开放阅览室、送资料上门等方式,让军休干部及时了解中央、省、市委重要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保证军休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信念永存。加强党史学习,汲取奋进力量。为军休干部购买了党史书籍1000余册;开展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军休干部“口述历史”系列活动,邀请12名军休干部参与录制;组织观看《沂蒙红嫂俺的娘》《朝华》等红色主旋律电影5部;开展以“不忘初心颂党恩 红色基因永相传”为主题的联欢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广大军休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强化党性教育,增强党性观念,提升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赓续红色基因,助军休干部“热心公益事”。充分发挥军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协调沟通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动员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特长优势,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发挥先锋作用,永葆军人本色。成立了军休干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27名军休干部积极参与,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服务。军休干部发挥医疗技术专业优势,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咨询和初步筛查。军休干部、济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武进洲开办公益心理咨询室,利用沙盘游戏对原中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疏导1000余次,带领志愿者到社区、银行、幼儿园、农村举办党史教育、公益讲座及心理援助430余次,受益人数达3.2万人。讲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精心组织军休干部开展“五进”活动,通过讲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济宁军分区原司令员王世珍先后为济宁高级职业学校、高新区蓼河外国语学校、古槐街道北门社区近千名师生和群众宣讲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形式,挖掘军休干部身上蕴藏的红色历史和宝贵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让军休干部的光荣经历、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留下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