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审判 法治呵护伴成长
发布日期: 2022- 01- 05 18: 31 信息来源: 市法院 浏览次数: 字体:【

市法院第五党支部由刑事审判第二庭党员组成。主要负责刑事审判和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业务。该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审判职能,深耕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责任田”,积极探索出“案前抓预防,案中抓教育,案后抓帮扶”少年审判工作模式,以更加坚强有力党建推动业务提质增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爱”字出发,人性化审判,全方位维权

一是庭审前重“查”。严格执行社会调查制度,向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借智借力,委托司法局、关工委、教育部门等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社会诱因、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庭前调查,找准教育感化点,将社会调查结果作为量刑、法庭教育、跟踪帮教的重要参考。

二是庭审中言“教”。实施“圆桌审判”方式,以淡化审判场所的威严气氛,减少未成年被告人在庭审中受到的思想压力;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目的、原因,在审讯时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其主动认识自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争取从宽处理;实行“亲情教育”,联系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写一封信,当庭宣读,以亲情感化、挽救犯罪青少年,促使犯罪青少年改过自新;严格“联席教育”制度,由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和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共同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庭审后慎“判”。引入“导师制”合议庭,针对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邀请具备心理咨询资质和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做为人民陪审员参与组成合议庭。结合庭前调查了解的情况,通过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学校老师、社区人员等参与诉讼,力求选择对其改造最为有利的刑种、刑期,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罚当其罪;大胆适用非监禁刑,让未成年人尽早重返学校或回归社会改造。

“帮”字着眼,情感式教育、个性化帮教

一是爱心帮教,点亮回归之路。积极推行适合青少年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矫治方式,形成社会调查、犯罪记录封存、心理疏导、回访帮教等独具特色的少年审判“前延+后伸”模式,尽最大努力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未成年被告人郎某,因犯非法持有恐怖主义物品罪被判刑,主审法官与其结成对子,耐心帮教,后来郎某发奋学习,参加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三等奖。近年来,积极开展“爱心帮教点亮回归之路”系列活动,协同关工委、妇联、街道、学校等,定期对被判处非监禁刑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进行回访,做到“两关注”,即关注生活、关注身心,了解被访未成年人案后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建立制度,及时心理疏导。对涉少案件来说,断案判决并不难,难的是走进孩子的心里,使一颗颗萎靡的心重新滋润起来。法律引导和心理辅导是良方,借助专业力量共同帮扶帮教失足青少年,探索让心理专家介入未成年人的挽救和帮教过程。该支部有三名党员干警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并聘请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教授等专业心理咨询师,由法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在判前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疏导,判后即时对未成年犯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制定行之有效地帮教措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三是形成机制,实施法律援助。积极与法律援助机构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对少年犯罪案件,开庭前通过多方途径通知其监护人到庭参加诉讼;除针对法律规定开庭时未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落实好法律援助之外,针对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开庭时已满十八周岁,家庭经济困难、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在审理中一律为其指定辩护人,切实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针对未成年被害人,根据其需要,也一律为其指定法律援助律师,提供司法救助。

“情”字贯穿,预防型服务、多元化普法

一是坚持请进来,近距离感知法律威严。通过公众开放日、青少年法治实践暑期营、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主动邀请学生代表、老师参观法院诉调服务中心、审判法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场所,零距离接触法院,面对面感受法官判案,亲身体验庭审过程,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切身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

二是经常走出去,推进法治进校园。充分利用党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三名党员法官被聘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扎实开展系列普法教育和社会实践,积极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净土”。以案释法,警示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针对校园欺凌和儿童性侵害问题提出教育意见和预防措施,宣传禁毒知识教育青少年学生自觉远离毒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让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是打造党建品牌,用好家长课堂。组建“爱心妈妈”团队,举办家长课堂,定期开展法制辅导、亲情伦理讲座、座谈交流,邀请心理学、家庭教育学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会诊,帮助家长掌握沟通技巧,转变教育方式,弥合亲子关系;少审法官从审判实务角度剖析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让家长形成法治教育思维模式,引导家长切实承担起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治教育责任,从家庭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屏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作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