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机关】儒家故事丨善识音
发布日期: 2022- 06- 08 10: 31 信息来源: 孔子研究院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物简介】


颜回(前521~前481年),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他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孔子曾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聪敏过人,深思善学,在孔门弟子中悟性最高。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说他“三月不违仁”。孔子晚年的时候,鲁哀公曾经问他,弟子中有谁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遵守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所以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尊师重道,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受困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地坚持孔子之道,并解释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颜回先孔子而逝,葬于曲阜东防山前。孔子对于颜回的早逝极为悲痛,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言行多见于《论语》等书。后代对其多有追封,唐宋时期被封为“兖公”“兖国公”,元代被封为“兖国复圣公”,其后多尊称颜回为“复圣”。


善识音


《礼记•乐记》有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音的发出,根源于人内心的活动;而人内心的活动,则是外界环境刺激的结果。人心因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感应而活动,便通过发声表现出来。那反过来说,能否根据发出的音声分辨出人的心理呢?

时值孔子与一行弟子居于卫国。一日,天还未大亮,四周清凉而寂静。隐隐传来一阵悲伤而沉重的哭声,孔子便问身旁的颜回:“你知道这是为何而哭吗?”颜回微闭双眼,细细听辨:“学生以为,这哭声不止是为死者,还饱含着生离的悲痛啊!”孔子惊异于颜回的说法,“你只是听到这哭声,何以知道有生离的悲痛呢?”颜回答道:“学生曾听闻,桓山有一只鸟生了四只雏鸟,等到幼鸟羽毛丰满将要分散到四方,母鸟便会悲鸣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声与此很相似,因为同是要一去不复返啊!学生便是从类似的声音推测到今日这悲泣之人的心境。”心下仍存有疑惑的孔子便打发人去询问,果然说:“刚刚父亲去世,家里极其穷苦,是靠卖儿所得的钱币来安葬父亲。这哭声便是与孩子作长久的诀别。”孔子不由感叹到:“颜回,真可谓是善于识别音声的人了。”

子贡曾称赞颜回道:“回也闻一以知十”,由这则故事,我们能够体会,颜回的智慧的确不同凡响,因为曾经听闻母鸟与幼鸟分离之悲鸣,便可从一个相似的悲泣中分辨出有死别之伤,亦有生离之痛。这恐怕只有观察细致、善于用心的颜回才能做到。圣贤之智,真是纤毫必察,见微知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